討價還價的7個技巧(講價技巧)

最近看了《請你講重點-實用業務篇》,當中提及一些討價還價的技巧。這對買賣2手物品或有些幫助,借此文章記錄有關筆記。



1 - 向買家強調產品功能和好處


當買家討價還價時,再三強調產品的功能和好處,要讓買家覺得物有所值。另外,也可強調產品以外的好處。

產品用了有什麼效果

例子:用了這防曬產品就不怕曬黑皮膚。

產品有什麼好處

例子:iPhone的好處是簡單易用。

產品以外的好處

例子:購買這台電視機有免費安裝和免費上門維修服務。


2 - 向買家提出問題


買家可能說,買10個有沒有優惠。這時候,不要評估賣10個可賺多少錢,可給他多少折扣優惠。要反問買家,要他先確認買多少個,最後才給他一個報價。


3 - 不用理會買家吹毛求疵的還價


1件產品,有10個功能,當中有1個功能,買家可能是用不著的。他會以這個理由向你討價還價。像第1點一樣,強調產品的另外9個功能和好處,不去爭論最後1個功能對方是否合適。


4 - 對付故意出假價的買家


賣東西時,買家可能會出一假的報價,以擊退其他買家,最後才跟你討價還價。要對付這種買家,有下面3個要點。

要點1 - 要求對方先付大筆訂金,提出截止日期,逾期不候。

要點2 - 對過於優厚的條件抱懷疑態度,世界沒有「這麼大的蛤乸隨街跳。」

要點3 - 兩手準備,不要掉以輕心,在交易完成前,保持其他買家的聯絡方法。


5 - 對付買家的最後出價


買家可能寫了支票,表明這是最後出價。這其實是買家壓價的技倆,目的是要你低於你的底價賣出產品。(筆者十多年前買樓時,經紀也是教用這技倆。)不要見到支票或一疊疊的鈔票便心軟,不要輕易相信這是買家的最後出後,如果這不是你想要賣的價錢,直接讓他知道你不賣這個價錢。


6 - 摸清買家的底線


如產品賣$20,買家只想付$15。下面3個方法可摸清對方底線。

方法1 - 先拿老闆當擋箭牌,說:「如我讓老闆降到$17.5,你能接受嗎?」如他能接受,就能把他的底價調高。注意,老闆不一定肯降價。

方法2 - 說:「如你只能付$15,我給你看看低一級的產品。」這可以確認他

是關心價格還是品質。也可以推薦高一級的產品,看他有沒有興趣,估計他願意花多少。

方法3 - 欲拒還迎,說:「這個價錢賣不了,當交個朋友,告訴我,你認為這個產品值多少錢呢?」這樣可知道他的底價。


7 - 堅持產品的價格,決不輕易鬆口


如買家對你說:「A公司的產品更便宜。」你可以直接跟買家說明,不能降價的理由。例如,你的產品比A公司的產品有更高的質素。因為若買家只看價錢,一早買了A公司的產品,他跟你討價還價,一定是你公司的產品有某方面比A公司的產品優勝。

總結


希望以上7個技巧對讀者做生意或買賣2手物品有些幫助。



後記:

補充一個網上找到有趣的例子如下:


訂價過招: 把價格誘因放在「8」,會比「9」還犀利

買賣要有價格才能開門,而一個好的銷售員更要贏在訂價。好的訂價就能主導談判,掌握主動。買賣過程中殺價是很重要的學問,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,訂價的學問更大。高明的訂價可以給顧客一個價格好像不貴的感覺,這種感覺就是購買的基本動力。


我們常常看到99元的商品,根據李經康的經驗,99元訂價的意義有二:殺價勿來與降低消費抗性。商品價格訂在99元,大約可以斷定是賣方從110元或更高的價格降下來的,等於賣方間接告訴顧客:開價就是底部價,談判由我主導。賠錢生意沒人做,既然已經降到底線,買主也不耗費時間來殺價了,「我從沒碰過訂價99元的商品還能殺價的,」李經康說。


此外,整數訂價給人價格等級的感覺,100元和99元雖然只差了1元,但感覺卻貴了很多,而有等級差別,也產生了消費抗性。


但101元和199元對消費者來說卻都是「一百多塊」的等級,既然如此,賣方就把每個產品訂價訂在9的位置嗎?「不行,」


李經康表示:「用9訂價,除了49和99元,199、299……,全都沒有意義,」因為9太接近10,會給顧客跳級的感覺。訂價499元,消費者不會說那是400多元的東西,而是500元的等級。訂價的價格誘因要放在8的位置,「價格一旦訂在8,顧客馬上就會出價5或0,」我們最常聽到的殺價過程是: 老闆:「這個賣1800。」


買家:「算便宜一點,1500啦!」 老闆:「不行,那太便宜了,我還賺什麼錢?」 買家:「那算我1700可以吧。」 買家的出價一定是5或0的整數,從來不會有人說:「這個算我1568元。」出價1500元再妥協到1700元,就是運用的例子。「一旦訂價有價格誘因,讓買家想出價,就代表你有營收了,」李經康說。



參考資料:


《請你講重點-實用業務篇》
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435254


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645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IB (Interactive Brokers) 股息稅 - 退稅的迷思 - 2022

分享 IB (Interactive brokers) 槓杆買債券及股票一年成績及心得 (上)

IB (Interactive Brokers) 股息稅 — 退稅的迷思